随着可穿戴脑电设备、深度学习算法与闭环刺激技术的快速发展,脑电(EEG)正从实验室工具快速跃升为“可在家庭与临床路径中部署”的睡眠监测与干预手段。最近脑电在睡眠领域的最新进展。
1) 可穿戴 EEG:从“实验室”走向“家庭监测”
近年来多项系统综述分析汇总了40+ 篇 wEEG 验证研究,结论认为:现代低密度/头带式脑电设备在总体上能较好地复现 PSG 的睡眠分期,但对 REM 与 N2/N3 等细分阶段的一致性在不同设备与研究中差别明显。研究作者强调,设备电极布局、信号预处理与标注协议对比对结果影响显著,因此产业化与临床应用需要标准化的验证流程。
2) 算法进步:深度学习推动自动分期与事件检测实用化
深度学习(CNN、RNN、混合模型以及近年的 Transformer 变体)在睡眠分期、微觉醒检测与睡眠事件(如周期性四肢运动、短时觉醒)识别上取得显著进展。若结合跨夜/跨人群微调与自监督学习,单通道 EEG 的分期精度在多人群验证中已接近人工评分标准,显著降低了长期随访系统的成本与复杂度。
3) 闭环刺激与睡眠干预:可控增强慢波与记忆优化的证据积累
“相位靶向听觉刺激(phase-targeted auditory stimulation)”和其他闭环手段在实验中被用于增强慢波(SWS)振幅与密度,从而促进记忆巩固与睡眠质量改善。多项近期试验显示对年轻健康人群有效,但在人群异质性(年龄、失眠、神经退行性疾病)上的效果差异较大,且关于长期安全性与最优参数仍需进一步大规模 RCT 验证。
4) 临床应用趋势:从筛查到疗效随访
研究显示,低密度家庭EEG 可用于评估呼吸相关睡眠障碍治疗效果(如 CPAP 前后睡眠结构变化),以及作为远程随访与疗效评估工具。同时,基于 EEG 的 OSA 检测算法(单模或与心电/呼吸信号融合)在若干研究中表现出临床筛查潜力,尤其适合初筛与大规模人群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