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BCI竞争已进入“临床转化+生态构建”双轨期

一、技术突破进展


国内成果

  1. 侵入式BCI临床里程碑

    2025年6月,中科院联合华山医院完成中国首例侵入式BCI前瞻性临床试验。受试者(四肢截肢者)通过植入硬币大小的超柔性电极(直径26mm,厚度<6mm),仅2-3周训练即实现意念操控下象棋、玩赛车游戏,控制精度接近普通人水平。
    技术亮点:
    电极尺寸仅头发丝的1/100,生物相容性极高,植入创伤极小。
    毫秒级实时解码:在线学习框架实现动态优化神经信号,延迟<20ms。
  2. 半侵入式与柔性电极突破

    深圳二院(2025年6月):采用0.01mm超柔性薄膜电极完成高难度脑肿瘤手术,术中AI解码运动意图准确率达97%,延迟60ms,避免神经损伤。
    清华&天大团队(2025年2月):基于忆阻器神经形态芯片开发“双环路协同演进框架”,实现无人机四自由度脑控,长时交互性能提升20%,能耗降低50%。
  3. 无创交互革新

    非侵入式设备在消费端爆发:2025年Q1全球EEG头显出货量同比增210%,如科大讯飞脑电注意力训练系统覆盖3200所学校,学生专注力提升43%。

国际进展

  1. Neuralink临床加速

    2025年1月完成第三例患者植入,计划全年新增20-30例。当前聚焦运动功能重建与视觉修复:首代产品助瘫痪者意念操控电子设备;视觉皮层接口计划助盲人重获光感(已实现猴脑2年稳定运行)。
  2. 语音合成革命

    BrainGate团队(2025年6月,Nature):植入式BCI+AI算法,首次让渐冻症患者实时合成情感化语音与歌唱,延迟仅8.5ms,词汇听懂率从4%提至60%。
  3. 材料与算法升级

    柔性电极:Neuralink的32通道无线植入设备传输速率达2000bps。
    量子计算赋能:IBM量子计算机优化脑电数据处理,Meta研发“全感交互”系统解码多模态信号。

二、应用场景拓展


医疗康复


功能替代:国内脊髓损伤患者通过BCI操控机械臂抓取物品;美国渐冻症患者恢复语音交流。

疾病治疗:闭环神经刺激系统使癫痫发作频率降75%(中国创新医疗),抑郁症治疗有效率提至68%。

手术导航:深圳二院BCI术中定位功能区,累计完成500余例神经疾病手术。

消费与工业


脑控交互:华为BrainLink系统实现0.3秒延迟意念控家电;Meta MindMaster游戏首月下载破500万。

工业4.0:三一重工脑控外骨骼提升操作精度60%;波士顿动力“脑控蜂群”物流分拣效率增210%。

三、产业生态发展


区域格局


中国:

京津冀(基础研究)、长三角(临床转化,获批12张三类证)、珠三角(制造集群,产业链覆盖85%)。

深圳成立首个公立医院BCI临床转化中心,推动“技术-临床-产业”闭环。

欧美:

美国《BRAIN 2.0计划》投入58亿美元;欧盟“人类脑计划”孵化47个项目。

资本市场
2025年全球BCI融资超120亿元,9家独角兽估值>10亿美元:

Neuralink估值500亿美元(G轮6.5亿美元);

中国微创脑科学港股上市首日涨186%。

四、未来趋势与挑战

  1. 技术融合深化

    2026年“脑机物联网”元年:5G+边缘计算将延迟压至10ms内;量子计算优化神经解码。

    跨模态交互:Meta拟2028年推出意念操控Quest 4;清华团队探索脑电信号训练机器人运动。
  2. 医疗场景纵深

    认知障碍干预:2027年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系统有望面世。

    手术标准化:国内植入体二次置换验证(猕猴实验),降低长期使用风险。
  3. 伦理与产业化挑战

    安全规范:侵入式设备的长期生物兼容性及数据隐私保护亟待完善。

    成本优化:柔性电极量产工艺需突破,以降低医疗应用门槛。

总结:全球BCI竞争已进入“临床转化+生态构建”双轨期:中国在柔性电极、协同解码领域领跑,医疗应用快速落地;美国强项在侵入式植入与语音合成,Neuralink加速商业化。未来十年,脑机接口将从功能替代迈向认知增强与人机共生,而伦理框架与产业标准化将成为可持续发展关键。

阅读更多

脑电(EEG)技术在睡眠领域的最新进展

脑电(EEG)技术在睡眠领域的最新进展

随着可穿戴脑电设备、深度学习算法与闭环刺激技术的快速发展,脑电(EEG)正从实验室工具快速跃升为“可在家庭与临床路径中部署”的睡眠监测与干预手段。最近脑电在睡眠领域的最新进展。 1) 可穿戴 EEG:从“实验室”走向“家庭监测” 近年来多项系统综述分析汇总了40+ 篇 wEEG 验证研究,结论认为:现代低密度/头带式脑电设备在总体上能较好地复现 PSG 的睡眠分期,但对 REM 与 N2/N3 等细分阶段的一致性在不同设备与研究中差别明显。研究作者强调,设备电极布局、信号预处理与标注协议对比对结果影响显著,因此产业化与临床应用需要标准化的验证流程。 2) 算法进步:深度学习推动自动分期与事件检测实用化 深度学习(CNN、RNN、混合模型以及近年的 Transformer 变体)在睡眠分期、微觉醒检测与睡眠事件(如周期性四肢运动、短时觉醒)识别上取得显著进展。若结合跨夜/跨人群微调与自监督学习,

鼎和AI闪耀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

鼎和AI闪耀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

9月20日上午,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杭州鼎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携自主研发的"鼎和国医AI数智康养平台"惊艳亮相,与众多制造业龙头企业同台展示,彰显了"中国智造"在数字经济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 杭州鼎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前人头攒动,不少观众驻足停留,争相体验鼎和国医AI脉诊仪带来的“AI舌诊”、“AI脉诊”等创新服务。    “只需要2分钟,AI就能帮我辨识体质,还给出了详细的调理建议,太神奇了!”一位刚体验鼎和国医AI观众兴奋地表示。现场工作人员耐心讲解、演示系统操作,引来众多参会者浓厚兴趣。 不少来自医疗、健康、科技领域的专业观众更是与鼎和技术团队深入交流,表达合作意向。鼎和展位不仅展示了中医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科技实力,更成为本次大会“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的生动缩影。

基于脑电共振与脑氧增强的中西医协同助眠技研发与产业化

基于脑电共振与脑氧增强的中西医协同助眠技研发与产业化

基于脑电共振与脑氧增强的中西医协同助眠技研发与产业化 整合脑电靶向刺激、中医智能辨证、荷电粒子场调控和生物节律优化四大核心技术,构建世界领先水平“监测-调控-康养”全链式睡眠干预体系,为人类提供睡眠解决方案。该项目: 1. 突破智能调控脑电共振效能技术,创新生物电-穴位双重靶向干预机制; 2. 突破智能调控荷电粒子一负离子增强红细胞携氧能力技术,创新建立荷电粒子-负离子复合场协同调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