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经颅磁行业动态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经颅磁刺激器行业市场规模从2018 年的 1.56 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8.63 亿元,2018-2024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33%。国内经颅磁刺激器行业产量与需求量也不断增长,2024 年我国经颅磁刺激器行业产量为 24.83 万台,需求量为 22.21 万台。

技术融合与创新,在神经康复领域,经颅磁刺激(TMS)技术凭借其无创、精准、可调控的优势,正逐步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工具。通过整合前沿技术、临床验证与个性化治疗,医疗机构可构建从疾病干预到功能重建的全链条康复体系。如多频段刺激实现双向调节,深部磁刺激可穿透深度达 5-8cm,精准覆盖岛叶、基底节等深部核团,提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的干预效果。同时,结合脑电图(EEG)、fMRI 等神经影像技术,实时监测皮质兴奋性变化,动态调整磁场强度与刺激频率,实现 “一人一方案” 的精准干预。

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增多,池州市中医医院创新融合rTMS 疗法与传统中医、可视化技术,实现 “1+1>2” 疗效。在治疗失眠患者时,以经颅磁靶点刺激如右侧前额叶背外侧区等部位,同时结合针灸疗法(百会、四神聪等穴位)、中药辨证施治(如柴胡牡蛎汤)、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压丸、刮痧)等,为患者提供绿色、精准、高效的康复方案。

家用设备推广,随着技术的发展,家用经颅磁刺激设备逐渐兴起,如迈通医疗等推出家庭版经颅磁治疗仪,降低了患者治疗门槛。同时,通过物联网技术追踪患者治疗数据,提供在线评估与参数调整服务,方便患者居家治疗和管理。

脑抗衰领域应用火爆,2025 年经颅磁脑抗衰技术呈现爆发式增长,如 5D 脑抗衰技术整合了磁量子、生物电、热疗等模块,磁脂波可溶解乳酸,改善脑代谢毒素堆积,缓解偏头痛;生物电可平衡调节 γ- 氨基丁酸(GABA)分泌,改善焦虑和睡眠。湘阳科技的设备支持蓝牙连接 APP,实时监测脑电波并生成报告,方便用户居家完成个性化干预。

脑机接口“接入”睡眠干预,加速打开万亿睡眠经济市场

睡眠障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议题。走向消费级市场的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为睡眠亚健康人群的日常干预提供可能,也推动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

7月27日,2025睡眠神经调控医学研讨会暨梦境脑机接口创新产品发布会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行。研讨会以脑机接口与睡眠科学的交叉研究为主题,探讨了从传统粗放的症状管理和经验性干预逐步转向基于神经活动实时感知与精准调控的个性化主动化健康管理的可行路径,为脑机接口技术与睡眠科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记者了解到,推动睡眠神经调控从基础向临床过渡,向普惠型过渡,对促进神经科学的发展以及医学工程跨学科发展具有很大意义,但该领域的转化仍然存在诸多瓶颈有待突破。

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开始被关注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等单位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在我国18岁及以上的人群中,48.5%的人有睡眠困扰,女性51.1%,男性45.9%。随着年龄增长,睡眠困扰率逐渐上升。

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下称研究院)院长张旭院士在发言时表示,睡眠障碍不仅仅是疾病问题,还会影响很多的精神性疾病的引发和发展,比如说抑郁、疼痛等。反过来,疼痛或抑郁也能导致睡眠不好,加剧疾病的发展。发展脑机接口技术作为底层治疗睡眠或促进好的睡眠的技术尤为重要。

澳门大学认知与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袁振以阿尔茨海默病(下称AD)的诊断和治疗为例,表示如果能抓住AD的最佳干预“黄金窗口期”,在发病早期进行早筛、早诊,对于延缓病程发展有着关键作用。

他的团队进行了一个可穿戴技术的探索,使用个体化的多模态睡眠脑电和睡眠近红外新陈代谢脑功能成像技术,把睡眠脑电和脑氧代谢结合起来筛选轻度认知障碍(下称MCI)。如果能找到这些症状的变化,就可以进行AD的早期诊断。

记者了解到,AD的发展过程包括正常、MCI前期、MCI和痴呆。AD患者或MCI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超过70%。MCI代表了正常老化和痴呆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症状表现为代谢与睡眠障碍。特别是体重减轻和代谢的变化,往往发生在MCI或pre-MCI阶段。痴呆前期部分已经出现病理生理改变,对MCI的识别与早期诊断对AD的预防和干预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袁振介绍,我国的AD发病率很高,60岁以上发病率大约是4%-6%,约有AD和痴呆患者1699万;60岁以上MCI患病率15.5%,患者3877余万。而在老龄化比发达国家和地区还高的澳门地区,相关发病率更高。

“我们的目标是研发能融合睡眠脑电和近红外脑氧新陈代谢成像系统的可穿戴设备,构建MCI多模态睡眠神经影像数据库,遴选特异的睡眠神经影像标志物,进行诊断和干预。”袁振表示,如果通过睡眠脑电实现早期诊断,通过物理方法干预,就可以很好地干预睡眠,逆转或延缓AD发病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李涛平指出,在促进大脑发育、巩固记忆力、促进体力和精力的恢复、促进生长、免疫力、抗肿瘤,甚至包括中枢神经的方面,睡眠起了至关作用的作用。但是,因为对睡眠医学知识的不了解,或者说医生队伍、科研队伍对这一领域的不了解,很多东西还没被充分地科普给大家。

“失眠是一种症状,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头痛,腹痛等只是症状,并非疾病,由于国内睡眠医学教育的缺失,大多数医生因对睡眠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对睡眠的发生机制掌握不足,病因了解不清,造成对失眠症状的治疗仍不到位。”李涛平说。

睡眠产品万亿级市场发展得如何?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产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吴少辉博士认为,睡眠产品号称是上万亿的产业,会出现这么多产品是因为社会的需求。其中,在民用睡眠产品方面,失眠、打呼噜人群是两个最大的人群,市场非常大。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睡眠健康产品创新及消费洞察报告》,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已经从2016年的2616.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955.8亿元,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6586.8亿元,万亿市场未来可期。

当天,由研究院与燧人(珠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燧人医疗)联合研发的首款多模态梦境脑机接口设备"梦邻"发布。该设备为消费级产品,将脑机接口技术与日常睡眠场景结合,为"精准睡眠干预"与"主动健康管理"提供技术工具。

燧人医疗董事长蔡江介绍,设备的实时采集和调控算法,是在广东省科技厅资助下全国首例研发出来的技术,也是专利核心技术。设备具备的脑电信号监测、睡眠状态调控、干预策略生成及AI数据分析四大功能,可辅助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情绪,并支持基础认知功能评估。

蔡江告诉第一财经,消费级产品8月底能实现量产。同时,团队马上就要开始做医疗级产品,产品定型后再去做临床试验。医疗级产品想要攻克三个目标,分别是抑郁症、焦虑症和慢性疼痛。

睡眠产品到底要往严肃医疗器械的方向发展,还是应该做一些好的设计去瞄准消费端?华欣资本创始合伙人范晋涛认为,严肃医疗器械方向的产程很长,需要的资金量非常大,要与上下游的尤其龙头企业一起推动。而消费级产品更有利于促进知识科普,以及产业化的市场认知,也有利于下一步吸引更多的资本。

阅读更多

脑电(EEG)技术在睡眠领域的最新进展

脑电(EEG)技术在睡眠领域的最新进展

随着可穿戴脑电设备、深度学习算法与闭环刺激技术的快速发展,脑电(EEG)正从实验室工具快速跃升为“可在家庭与临床路径中部署”的睡眠监测与干预手段。最近脑电在睡眠领域的最新进展。 1) 可穿戴 EEG:从“实验室”走向“家庭监测” 近年来多项系统综述分析汇总了40+ 篇 wEEG 验证研究,结论认为:现代低密度/头带式脑电设备在总体上能较好地复现 PSG 的睡眠分期,但对 REM 与 N2/N3 等细分阶段的一致性在不同设备与研究中差别明显。研究作者强调,设备电极布局、信号预处理与标注协议对比对结果影响显著,因此产业化与临床应用需要标准化的验证流程。 2) 算法进步:深度学习推动自动分期与事件检测实用化 深度学习(CNN、RNN、混合模型以及近年的 Transformer 变体)在睡眠分期、微觉醒检测与睡眠事件(如周期性四肢运动、短时觉醒)识别上取得显著进展。若结合跨夜/跨人群微调与自监督学习,

鼎和AI闪耀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

鼎和AI闪耀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

9月20日上午,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杭州鼎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携自主研发的"鼎和国医AI数智康养平台"惊艳亮相,与众多制造业龙头企业同台展示,彰显了"中国智造"在数字经济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 杭州鼎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前人头攒动,不少观众驻足停留,争相体验鼎和国医AI脉诊仪带来的“AI舌诊”、“AI脉诊”等创新服务。    “只需要2分钟,AI就能帮我辨识体质,还给出了详细的调理建议,太神奇了!”一位刚体验鼎和国医AI观众兴奋地表示。现场工作人员耐心讲解、演示系统操作,引来众多参会者浓厚兴趣。 不少来自医疗、健康、科技领域的专业观众更是与鼎和技术团队深入交流,表达合作意向。鼎和展位不仅展示了中医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科技实力,更成为本次大会“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的生动缩影。

基于脑电共振与脑氧增强的中西医协同助眠技研发与产业化

基于脑电共振与脑氧增强的中西医协同助眠技研发与产业化

基于脑电共振与脑氧增强的中西医协同助眠技研发与产业化 整合脑电靶向刺激、中医智能辨证、荷电粒子场调控和生物节律优化四大核心技术,构建世界领先水平“监测-调控-康养”全链式睡眠干预体系,为人类提供睡眠解决方案。该项目: 1. 突破智能调控脑电共振效能技术,创新生物电-穴位双重靶向干预机制; 2. 突破智能调控荷电粒子一负离子增强红细胞携氧能力技术,创新建立荷电粒子-负离子复合场协同调控体系。